致力于中醫成長和傳承 安全有效運動 均衡飲食營養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氣”可說是現代人健康大敵之一,許多疾病都是由體內濕氣太重引起。經常有人問:“體內濕氣太重該怎么辦?”人體經過秋涼、冬寒、春濕,體內不免累積許多濕氣,該怎么去除?
濕氣重,最典型的6大癥狀
中醫師表示,當體內濕氣過重時,中醫稱為“濕邪”,濕邪容易導致氣血不暢通,除了會讓人覺得身體沉重、沒精神、困倦沒力、頭部昏沉,或是頭臉部比較油膩、卡痰外,當濕氣困滯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相應的不適癥狀。
1.濕在四肢:容易感覺四肢沉重。
2.濕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欲,大便稀稀糊糊或比較黏膩,容易黏在馬桶上沖不掉,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腹瀉的癥狀。
3.濕在關節:關節寒濕容易腫脹、疼痛,處在潮濕環境時會更加不舒服,因此有些人的關節像氣象臺一樣,下雨天會特別疼痛不適。
4.濕在皮膚:當濕氣困滯于皮膚,皮膚容易浮腫或誘發皮膚疾病,如許多人夏天容易出現濕疹、汗皰疹等皮膚問題。
5.濕在女性:女性若體內濕氣重,容易產生像是白帶多等婦科問題。
6.痰濕:當體內的濕轉成更濃稠的痰濕,這些人會常覺得口中有痰,一直想清喉嚨。痰濕過重時形成痰濕體質,也容易造成肥胖。
體內濕氣重時,不一定每個癥狀會都出現,一般有出現上述2~3種癥狀就有可能是濕氣問題。中醫會結合舌診與脈象診斷體內濕氣,濕重時舌苔表現多數會比較厚,依濕氣程度的不同,舌苔的厚度也會有所不同。
為什么你的濕氣去不掉?那是因為沒有從病因著手
原因一/飲食習慣:
飲食上的不當很容易造成水濕的累積
(1) 不良飲食習慣: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或是飲食常過飽或過飢,長期下來容易損傷脾胃功能,當脾胃虛損無法正常代謝,體內就會累積多余的水濕。
(2) 過度寒涼飲食:喜歡吃生冷寒涼飲食,像是夏天喝太多冷飲、冰涼瓜果、生菜,也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體內寒濕。
(3) 喜歡吃油膩、甜食、重口味等肥甘厚味的食物:通常油膩、不好消化、太甜的食物,都容易造成腸胃負擔、阻礙腸胃功能,使人體產生痰濕。此外,愛吃過咸、重口味的食物,也容易使水濕郁積在體內,導致水腫等問題。
原因二/生活習慣:
現代人很多都少運動,少運動容易累積濕氣,長期缺乏運動或是過度操勞、休息不足,容易產生氣虛體質,影響身體代謝濕氣的能力。
原因三/環境:
中醫講濕氣的產生,分內濕跟外濕,外濕就是指外在的濕邪侵犯人體,例如下雨天淋雨、梅雨季節環境潮濕,或是居住環境過于潮濕。中醫認為外在環境潮濕會使人體產生濕氣,甚至還會跟體內的濕氣糾結,產生更多病癥。臨床上也曾遇過長期工作需出入冷凍冰庫的患者,因此而產生寒濕病證。
俗話說:“脾濕是萬病之源,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邪現今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