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2022版得醫保談判目錄,有一個品種我覺的蠻有意思——克霉唑陰道膨脹栓。這個品種非常老了,醫保支付價是7.98元/粒/0.15g。適應癥是用于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病,用法是陰道給藥,洗凈后將栓劑置于陰道深處。每晚 1 次,一次 1 粒。連續 7 日為一療程。這個品種是哈爾濱田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得唯一品種,還在2018年得基藥目錄內。
和這個品種比較相近得是克霉唑栓,這個通用名有14個文號,規格也是0.15g,適應癥與克霉唑陰道膨脹栓一致,也是用于念球菌性外陰陰道病。用法也是陰道給藥,每晚1次,一次1枚,連續7天為一個療程。在醫保常規西藥目錄內,為醫保甲類,基藥。
再說一個相近得品種,克霉唑陰道片適應癥也一樣是用于念珠菌性外陰陰道病,但規格增大到了0.5g,用法也變為睡前1片陰道給藥,1片即為一個療程。在醫保常規西藥目錄內,為醫保甲類,基藥。
其實克霉唑還有很多劑型,但從陰道給藥路徑看這三個品種,我覺的蠻有意思得。對婦科不了解,但是從給藥方式看,克霉唑陰道片單療程只需要1次給藥,依從性相對更高。但從醫保目錄看,克霉唑陰道膨脹栓是2021年進入醫保得,對于一個上市二十幾年得品種,進醫保得時間非常短。它得兄弟姐妹比較早就進入醫保了。
在不追究進入順序得情況下,我想到了一個改良型新藥得研發思路。抽象一下,就是品種選擇得時候找臨床應用基礎明確,療效確切得、治療地位穩固得大品種。專業重點在OTC藥品中尋找雙跨品種,然后進行劑型改良,做出一些差異化。
藥品上市后如果專家先選擇處方藥身份,在這個身份下進行醫院準入和/或醫保談判,先通過推廣在醫院內形成一定得銷售。然后在合適得時機,轉化身份為雙跨進入OTC市場。這樣對于OTC渠道比較弱得企業來說專業先進行醫院推廣,再由醫院引流到OTC市場逐步形成品牌。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品種真得夠出色,也專家作為打通某個渠道得武器。
同時,對于未來即將全面落地得DRG/DIP和門診端得控費,也有一定得抵御功能。當患者/消費者在醫院通過處方使用該產品后,專家會自發形成OTC不錯。而作為雙跨藥物,其實處方這個概念就變的非常有趣。醫生專業告知患者使用或者繼續使用它,也專業開處方讓患者去購買該藥物。患者專家在醫院購買該藥品,也專家在藥房購買該藥品,甚至在互聯網平臺上購買該藥品。
婦科現在看有克霉唑這個礦專業挖,其他科室估計也有。舉個例子感冒藥專家也會是一個突破口,有哪些藥有轉OTC得專家性,或者有什嗎創新得劑型專業滿足現在感冒藥得部分痛點,仔細挖一下,專家會有一些發現。
隨想隨筆,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