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華南理工大學的足跡】
“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在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中,“改革”和“創新”被多次提及。
華南理工大學長期以來堅持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矢志不渝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2017年全校思想工作會議上,華南理工大學章熙春要求,要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進改革創新,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保證。
日前,6400名華南理工大學的大一新生開啟了全新的大學生活。他們將在未來的四年中迎來獨特的學習體驗——大一即有機會加入院士團隊,能夠使用全校所有科研平臺、參與課外科研。這種育人方式,被教育界譽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華工模式”。自組建之日起便提出“辦大學,就要創一流”的華南理工大學,從未缺少過改革創新的基因。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教育界“華工模式”
在全國高校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華南理工大學構建起“兩工程一計劃一行動”(學生工作創先爭優“標桿工程”、學風建設“卓越工程”、學術創新“百步梯攀登計劃”、“嶺南追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行動)的學生培養工作體系,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面對“錢學森之問”,華南理工大學著力強化創新創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教育和國際化教育。扎實的課堂教育外,全校所有科研平臺都對本科生開放,還與校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研平臺,大一新生即可加入院士團隊,多達60%的本科生參與課外科研,這被譽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華工模式”。
這一模式不斷結出累累碩果:基因組創新班有88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論文70篇;博士生何志才的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本科畢業生陳第兩次被評為《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畢業生羅銳邦入選《福布斯》“醫療及科學”領域“亞洲地區30位30歲以下俊杰”;學生多項社會調研成果得到的肯定和鼓勵。
近兩年,華南理工大學又獲批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選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創新學科建設模式,走出多學科協調發展新路
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華南理工大學堅持學術立校,把學科建設作為改革創新的龍頭。近5年,學校新增了5個ESI學科領域,涵蓋學校所有理工類學科。其中,工程學、材料學、化學進入ESI全球頂尖學科排名前1‰,在全國高校中并列第6位。在2017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校有19個學科上榜,其中9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名,3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名、國內前10名,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位列世界第4位。
在醫學學科發展道路上,華南理工大學堅持“有特色、研究型、國際化”,形成了獨特的醫工結合辦學模式。立足理工科辦學優勢,華南理工大學于2014年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強強聯合,組建了醫學院,現已掛牌成立2所高水平直屬附屬醫院,第3所直屬醫院還在建設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學校已經組建起一支由院士、國家千人、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973首席等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師資隊伍,建成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依托雄厚的理工科基礎,華南理工大學文科的發展也具有應用性和前瞻性的鮮明優勢和特色。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是國家高端智庫成員之一,去年6月,該智庫正式向提交政策報告,建議創設“環珠江口灣區”,覆蓋范圍與國家規劃的粵港澳大灣區基本相同?;浉郯拇鬄硡^最終被國家采納寫入工作報告。
創新科研體制機制,服務國家區域戰略
華南理工大學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依托23個國家級科研機構和139個部省級科研機構,承擔了一大批重大重點項目,取得了大量國內外領先的原創性成果。
舞臺已經搭建,如何讓主角——廣大科研人員“唱好戲”?華南理工大學貫徹的指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在2015年,一個被教師們親切稱為“華工十條”的政策出臺。學校設立創新創業實驗區,對全職或者兼職進入實驗區開展創新創業的科技人員,學校給予全方位支持,扶助政策和支持力度在全國范圍內并不多見。
“華工十條”只是學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的一個縮影。華南理工大學堅持走產學研合作道路,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提升自我價值。近5年,學校承擔的企業委托科研項目數和經費數、科技成果應用轉化率、專利實施率等指標穩居全國高校前列。據統計,2009年以來學校獲中國專利獎數量排名全國高校首位,2015年學校專利技術轉讓指標排名全國高校第一,顯示出強大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
創新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四方共建廣州國際校區
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還指出,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貫徹講話精神,提出“以我為主、國際協同”,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的構想,得到了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的大力支持,今年年初四方開始共建。廣州國際校區的廣受肯定,不僅僅在于其以前瞻性的眼光,集聚全球優質資源,重點發展未來國際競爭中的熱點學科領域,更在于依據中國特色,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牢牢把握著辦學的主導權。
今年5月,華南理工大學第3所孔子學院——奧迪英戈爾施塔特孔子學院在德國成立。該孔子學院是全球首所由跨國企業參與投資建設的孔子學院,開啟了我國孔子學院與海外企業合作的新模式。
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還建立了中法工程師學院、中美創新學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一批國際化教學科研平臺,與200多所國際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起核心伙伴關系,合作項目覆蓋了全校所有專業。
(本報記者 吳春燕 本報見習記者 王忠耀)
SourcePh'>